武汉汉口西装定制有哪些公司-武汉汉口西装定制有哪些
红帮文化的红帮人物
王才运,奉化江口王溆浦村人。
王才运父亲王睿谟,早期在上海做裁缝,至今保存完整的《王氏宗谱》,记述了王氏家族的历史。光绪庚子(1900),王睿谟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开起服装作坊,为红帮早期创业者之一。
王才运,1879年生于王淑浦,13岁离家去沪当杂货店学徒。其时外籍驻沪者逐渐增多,而一些开始修补西服的裁缝因技艺不高而受外籍人奚落的事也常有发生,有志者便东渡日本,北上海参威、朝鲜等地学艺。王才运在杂货店三年满师后,恰逢其父王睿谟自日本学做西服返沪。亲属长辈见才运为人机灵,有股钻劲,便叫他改行随父学裁缝,专做西服。起初同样是“包袱店”,即用进口毛料零买零做,积累资金。当时的大多“包袱店”是来料加工,纯属手工作坊型,只赚些加工费糊口。而王才运的“包袱店”则是从备料入手,可让来店量制西服的顾客先行挑选面料里料,并备好纽扣等各种附件,配套缝制。店中融门售与加工为一体,恰好高人一筹,便有了较多的利润,初步积累了一些资金,遂在“包袱店”中脱颖而出,在上海小马路处租了间店面,开设了一家“王荣泰”西服店(“荣昌祥”的前身)。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有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的基础,又得到了浙江慈溪人潘瑞璋先生的资助,于1910年在南京路(即现在上海市中百一店原址)开设了“荣昌祥”呢绒西服号。
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为3层建筑10开间门面,店外灯光辉映,店内装饰讲究,在当时颇具气派。为扩大经营范围,王才运亲自到奉化家乡来物色人才,招收较为年轻而聪明伶俐的亲属乡邻当学徒,满师后即为职工。那时的“荣昌祥”已颇具规模,一楼铺面辟为商场;二楼前半部分经营呢绒批发,后半部分则为裁剪间、工场间和配料间;三楼一半仍是工场,一半为职工宿舍。这是当时沪上第一家有规模、有铺面又有工场的工贸合一的西服商店。开业伊始,因当时的南京中路、南京西路尚未开发,该店的地段尚属偏僻。但民国以后,市中心逐渐向西延伸。并随着发辫剪割,服饰趋新,穿西服者除外籍人士外,国人如官僚买办、律师教授、医生商人、洋行职员、驻外使节、富家子弟、洋场阔少及留学生等都赶起时髦来。一时西装革履蔚然成风,这是第一次中国西服热。于是,“荣昌祥”在规模和档次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王才运第二次从家乡招去大批学徒,又从日本、朝鲜等地聘来华工师傅精心传授西服工艺,可谓博求人才,广育后辈。其盛时拥有职工100余名,其中商场30余人,工场间及裁剪人员70余人。经营范围除扩大呢绒零剪和批发外,以定制西服为主业,兼营西服所需的各类配套商品及饰物,诸如衬衫、羊毛衫、领带、硬领、领结、领夹、呢帽、“开普”帽、吊袜带、皮鞋、鹿皮绒鞋罩直至大衣、礼服、晨服、睡服等应有尽有,花色俱全。单以袖口纽及领带夹为例,就有银质、14K镀金、18K包金等不同的规格。1916年,王才运合伙三人拆股,“荣昌祥”独资达10万银元之巨,成为当时上海最著名最完备的呢绒、西服及西服配套产品的大型专业作坊和商店。
王才运出身裁缝门第,他从不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而是博采众长,兼收井蓄,不断进取。为提高西服的档次,增强与外商的竞争力,他一方面从英国订购西服样本,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另外,又从日本、朝鲜、海参崴等地重金聘请出类拨萃的华工裁缝,还通过“怡和”、“孔士”、“元祥”、“石利路“等洋行,向英国、意大利等国厂商定货。高档的备料,充裕的货源,为“荣昌祥”的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高超的技术,周全的服务,使“荣昌祥”在中外顾客中建立了卓著的信誉。随着“荣昌祥”的繁荣昌盛,南京、北京、天津、汉口、青岛、广州、厦门等各大城市的客商,纷纷前来选料定货。
王才运的“荣昌祥”,伙计和学徒大都来自奉化王溆浦,有子侄一辈的,也有外甥、外甥婿等亲戚。他深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不管是亲非亲,同等待之,从严管教。凡初涉西服业者,一律先到工场实习,在学会服装结构、裁剪技术和缝纫手艺后,再视其品行和特长,有的留在工场当工人,有的分配到店堂做营业员,有的做管理人员。去工场的,先要拜师,然后按西服的一道道工序,循序渐进。掌握各种面料的性能,各种服装的款式,按顾客的身材、气质,灵活运用,谨慎操作,精心缝制。到商场的必须学会量、算、裁、试4项基本功,练习过硬本领。王才运还聘请文化教员,店堂打烊后,即组织学徒学习国文、英语、珠算、会计等课程,并明立制订了18条店规,严格管理员工,文明热情待客。王才运培养了服装行业不少优秀人才,从“荣昌祥”出去自立门户的有20余人,其中大多在南京路开西服店,与“荣昌祥”遥相呼应。王才兴、王和兴兄弟,开设王兴昌呢绒西服号干南京路807号;王来富,开设王荣康呢绒西服号于南京路815号;王辅庆开设王顺泰呢缄西服号于南京路791号:王廉方开设裕昌祥呢绒西服号于南路781号;王士东、周永升合资开设汇利呢绒西服号于南京路775号;王正甫、王介甫兄弟开设洽昌祥西服号于广西北路346号;王继陶开设汇丰西服号于静安寺路429号;孙永良开设顺泰祥西服号于贵州路;王增表开设开林西服号于南京路957;王丰莱开设王荣康西服号于重庆路。他们都在南京路的繁荣和西服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王才运呕心沥血,为红帮裁缝这支队伍的壮大和总体素质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身处十里洋场的王才运,目睹各国租界和帝国主义的肆意掠夺,心情十分沉重。1919年,他以崇高的信誉和“荣昌祥”的品牌,被公推为上海南京路商界联合会会长和上海各马路商界联合总会副会长,并担任奉化旅沪同乡会董事。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他以一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积极响应五,声援斗争,领导南京路商界参加罢市斗争,又竭力抵制日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帝国主义蚕食中国的嚣张气焰。1926年春,王才运为实现“不买不卖洋货”誓言,他决定弃商归里,把“荣昌祥”交给王宏卿经营。王才运把大部分资产以分红的形式分给门生子侄们,这批昔日“荣昌祥”职工有了分红资金开始自立门户,独立打拼,形成了红帮裁缝在上海滩百舸争流的场面。王才运携家眷离沪回乡,被人们誉为“模范商人”。这表明王才运在红帮人中享有崇高声誉。
1927年王才运被公推为鄞奉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筹备主任,王才运不负众望,全力以赴,为早日实现甬临线旅客往来自由而尽心尽责,后浙江省公路局要将此段公路收归省办,并委任王才运主任之职,因王才运不愿与官方合作而推辞。 王廉方,江口王溆浦人。他所创办的“裕昌祥”是当年上海南京路6家西服名店(“荣昌祥”、“王兴昌”、“王荣泰”、“王顺泰”、“裕昌祥”、“汇利”)之一。这6家西服店主均来自奉化王溆浦村,上海人称之为“南六户”。“裕昌祥”店面与“荣昌祥”隔路相望,其规模虽略小于“荣昌祥”,但却有其自己的经营特色。王廉方也是当时很有名望的爱国商人。
王廉方于20世纪初在堂兄王才运的帮助下,念完私塾即赴上海,寄居“荣昌祥”学艺,因其年轻好学,不久便当上了帐房,且学得一手“左手称盘右手笔”的绝技,店内记帐、盘存、核资,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显露出理财的天资,几年后,不仅善理帐籍,且精西服的经营之道。1915年春,王廉方拜别堂兄王才运,在南京路781号开设“裕昌祥呢绒西服号”,四开间门面,中英文招牌,一楼当店堂,二楼是作坊,三楼为卧室。
“裕昌祥”始办时,专做西服,产品单一,和别的西服店一样,或来料加工或看样定制,兼营少量呢绒。民国初年,繁琐的封建婚礼开始改革,简化仪式,又募仿西洋的婚礼服,当时上海一些著名学校的师生带头发起集体婚礼,时称“文明结婚”,新郎穿燕尾服,新娘披婚纱。然而,这—袭礼服,尤其是号称大礼服的燕尾服,价格昂贵,婚礼中只穿一次,就垫箱底了,实在遗憾。王廉方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别出心裁地及时推山婚礼服出租业务,博得了社会的欢迎,名利双收。
经过几年的商场搏击,“裕昌祥”发展到有员工近30人,逢旺季还得另雇员工加班加点。日积月累,资本增多,王廉方凭着理财和经营的天资把重心由西服转到呢绒生意上来。并与女婿邬荣甫联手,王廉方在外进料接洽业务,女婿在店内分理销售,零批兼营,大小生意一样对待。如此运作,自然生意兴隆,“裕昌祥”的营业额也大幅度增加。
1941年,其子王嘉植于光华大学附中毕业,此时,王廉方因积劳成疾,于是让儿子接替了他的事业。儿子因少时即对西服和呢绒业务耳濡目染,又有文化,不久便挑起了大梁。
王廉方在其儿子接班后,便将精力放在新兴产业和社会福利上。先后开设了“大华氧气厂”、药业银行、“富华保险公司”等实业。他爱国爱乡、热心慈善事业,急公好义,德高望重,在沪奉两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举其要者如下:
(一)声援纳税华人会
1921年元月,上海公共租界的华人组织华人纳税会,函告公部局,推选5名华董作为顾问,进入工部局就职,以争市民权,体现爱国心。经过半年交涉,进展缓慢,西方列强推三阻四,企图取消华人纳税会章程中的某些条款。以王才运为首的南京路商界联合会团结民众,奋勉催进,王廉方褒贬是非,爱憎分明,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在几次会上与余华龙、倪念先、万选青、费杏庄、王海永等慷慨陈词,就华董顾问就职问题,列论是非曲直,理正词严,痛斥帝国主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了“孤岛”,日寇派飞机疯狂轰炸闸北、南市区,大批难民流连失所,有的里逃生到租界避难。王廉方与热心人士一起举办难民收容所进行救济。以后又为抗日的十九路军办过伤兵医院,他几次冒着呼啸的子弹,抢救受伤战士,支援衣物食品,鼓励部队抗日。
(二)资助奉化孤儿院
王廉方羁旅思乡,始终关心奉化的社会公益益事业,热情扶持慈善事业。在担任奉化旅沪同乡会会长时,他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又投资鄞奉汽车股份公司,促进家乡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926年4月,奉化在育婴堂基础上创办孤儿院,救助县内困苦颠连的孤儿,教育引导他们以学自立,增进才智。但民生凋敝,又盗贼四起,困难重重,王廉方闻讯带头认捐,一次捐赠310元,后从1930年起,每年资助60元。孤儿院以“忠恕勤俭”为院训,开展勤工俭学,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孤儿成人自立。同时,他又捐款捐田资助家乡的溆浦学堂。
(三)筹建同业公会,兴办职业学枝
1997年,上海市成立了西服业同业公会.王廉方出任公会理事长。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行业,王廉方走马上任,不管事务纷杂,家业牵累,团结本业同仁,促进西服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5年10月,上海市西服业同业公会以江辅臣、夏筱卿、唐琼相为主,奉命整顿。1940年3月,借宁波旅沪同乡会会所成立了“上海市西服商业同业公会”,会上经民主选举,6l岁的王廉方又一次出任理事长。在两年的任期中,他信守“独木不成林,店多就成市”的古训,虽近老年,但在王宏卿、陈汉泉等17名理事监事配合下,他经常出入南京东路大庆里40号会所,对公会下设的西服组、海员服装组、调查科、财务科、总务科和同业福利会、劳资协调会作具体指导,上承下达,任劳任怨。他经常抱病工作,四处奔波,为维护同业的福利和业务的开拓,作山了贡献。两年以后,他虽然不担任同业公会理事长,还兢兢业业,关心和支持公会的重大事务。在王宏卿等创办上海市西服工艺职业学校时,他捐款1120万法币.作为建校基金,不收回报,后来得知学校开办经费紧张,购置设备困难,他亲自出面与“先施”、“新新”、“永安”等南京路上的4大公司协商,恳请他们慷慨资助。 王宏卿(1900-1972年),江口王溆浦人,原名嘉让。15岁遵父命从家乡至沪,随族叔王才运在“荣昌祥”当学徒。在师傅的严格训导下,王宏卿学习奋发,技艺绝佳,且能用英语熟练地同外国客户洽谈业务。3年满师后便在“荣昌祥”当伙计(营业员),工作认真负责,深得王才运的喜爱。
“五卅”后,王宏卿受师傅委托,接替了“荣昌祥”。他悉心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改变过去的经营方式,并进一步开拓团体制服业务,发展留学生出国西服生产,承接铁路员工号衣和航空军校学生制服等订单,后又承制军服、雨衣,增大呢绒批发量,使“荣昌祥”始终保持了兴旺发达的势头。
20世纪30年代初,广东巨商筹建大新百货公司大楼,择址在南京路、西藏路口,其中包括“荣昌祥”的店址在内。“荣昌祥”得到一笔赔偿金后迁至原址对面营业。由于仅有低层铺面,无法开设工场,于1933年再次迁到南京东路782号。新址系一幢双开间假3层房屋,比较宽敞。五宏卿信心倍增,精心装修,分设商场、试样室、帐房间、经理室、裁剪间、上下两个缝制工场、职工宿舍及休息活动场所,又调整了经营范围,确定以呢绒西服、团体服装为主业。
名师出高徒,“荣昌祥”先后培养门生林天石(后任志翔服装厂经理)、蔡和鸣(后任中国皮鞋店经理)、李舜耕(后任景华西服商店公方经理)、胡沛天(后任春秋服装商店公方经理)、水永铭(后任上海丝绸公司批发部负责人)等20余人。还派遣蒋月卿去日本学习西服专业,向欧美长期订购西装时新样本,及时了解世界流行款式,使“荣昌祥”的工艺、款式,质量不断提高,走在同行前例。王宏卿又将欧美新出版的西装时装样本,分售给同业客户,使同业共同获得国际服装新潮流新信息,促使同业共同提高。同时扩大承接军服及团体服装业务,做铁路呢制服,他派专门技术人员在铁路沿线各站,按人量体,务使铁路员工穿上合身的制服。这种服务方式深得铁路当局及职工的好评。为了做好出国留学生出国前西服定制工作,“荣昌祥”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去北京清华、燕京等大学为学生量体、试样。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王宏卿会同周永升(汇利西服店经理)、莫高明(亨达利钟表行经理)、毛钊炳等著名商人到内地,克服种种困难,筹建华南被服厂,为抗日出力。先在汉口,后迁香港,再至祁阳等地办厂,生产军需服装、被头、水壶等物品,供给前方将士需要。“荣昌祥”仍留上海继续营业,为了前方的需要,他从上海抽调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缝纫设备和原辅材料,支援华南被服厂并提供后勤保障。华南被服厂虽屡遭敌机轰炸,但仍辗转内地,坚持生产。从王宏卿身上,充分体现了民族工商业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王宏卿回到上海,重理“荣昌祥”业务,并悉心整顿,重整旗鼓。又开设了“华东雨衣厂”和“光华皮鞋店”,使“荣昌祥”的业务量得以不断的增加。
王宏卿在担任上海市同业工会理事长时,殚精竭虑,为西服事业的发展尽心尽责。他多方奔走、协调,并在同业公会中集资,在宋公园路开办了上海市西服职业学校,学生由同业公会内每个会员企业单位保送。学生免费学习,学费由保送会员单位支付,使学员一心一意学好西服技术。该校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培养出50多位西服技工,促使全行业西服制作技术更上一层楼,对培养西服业专业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王宏卿以自己在社会上的合法身份,积极拥护和平民主主张,他的经理室经常成为中共员蒋本箐、潘念之等人的秘密会议场所。有一次国民党派在南京路西藏路枪杀“银元贩子”(实际是进步人士)时,而附近的“荣昌祥”经理室里同志正在开会,却安全无恙。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王宏卿在做好繁重的企业工作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49年后曾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市工商联委员、市西服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在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购买折实公债、申请公私合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他均以身作则,积极带头,为带动同业作出了贡献。1953年因“左”的路线影响,王宏卿蒙受了不白之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平反昭雪。 余元芳,白杜泰桥村人,8岁上学,小学毕业后,托人介绍,去上海王升泰西服店学艺,因战乱两次回家避难。1941年满师,考入上海南京路王顺泰主管业务和裁剪,并以出众的才华和技艺深受老板的赏识和职员们的称道。抗日战争胜利后,年轻有为的余元芳离开了王顺泰,自立门户,以一身好手艺招来了一群群客户临门。当时,好些国民党的高官都上门找余元芳制作西服,如张嘉璈,贝聿铭之父贝祖贻,李鸿章侄女婿刘攻尘等。
1949年2月,与其兄余长鹤在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一楼大厅开设波纬西服店,承接各国领事馆、美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制服业务,一时门庭若市。5月,上海解放,西服生意清淡,余元芳便至香港另找门路。后因当时大批苏联专家支援我国建设,就住在上海大厦,经常到波纬做西服,有时一天能接40多套业务,余长鹤忙不过来,于是叫余元芳重返上海联手。当年6月初,余元芳进入波纬,男女服饰全做。并以精工细作、款式新颖、交衣及时而颇受好评。当时的陈毅市长,刘晓书记,潘汉年、盛丕华副市长,以及华东局的、吴克坚、魏文伯、陈丕显、等先后找余元芳定制过西服,一时波纬的店堂外面,小轿车首尾相接,顾客应接不暇。
1955年,印度驻华大使小尼赫鲁在北京做了西服,接连改了几次,仍不满意,专程赴上海重做,上海市政府便委托余元芳担此重任。余在两天时间内就做好西服叫小尼赫鲁试穿,结果十分合适。回京后小尼赫鲁与彭真说起此事,面临日益频繁的外事交往,彭真市长指令到上海挑选一批服装名店和技师来京,带动首都服装业。
1956年4月底,余元芳、余长鹤和波纬14名职工到了北京,安排在新落成的前门饭店。考虑到外宾和中央领导能就近制衣,第二年,波纬搬到东交民巷28号,并与迁京的万国时装合二为一,由余元芳任经理,于1957年4月18日隆重开业。
波纬服装店背靠外交部,面向使馆区,出入中南海,可谓顾客云集、名扬京师。好多业务都是直接为中央领导和外国元首服务。余元芳先后为、、、、、、郭沫若等党和国家***制作过一套套西服、大衣、中山装等服饰,为刘晓、黄镇、、伍修权、丁国钰、徐以新等外交使节和西哈努克、恩克鲁玛、卡斯特罗等外国元首也做过西服。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周总理的内衣外套,几乎都出自余元芳之手。每逢出国访问,或参加重大国际会议,或会见外国贵宾,周总理总是委托余元芳准备中山装或西服。1964年,余元芳被周总理安排到会见厅,目测来访的西哈努克亲王和妻子、王子。随后,余元芳便为他们三人做大衣和西装。过了两天,衣服交货,西哈努克一家穿上后拍手叫绝,可见余元芳技艺之精。
1964年4月,偕夫人王光美出访东南亚4国,随同出访的有外交部长陈毅,副部长黄镇、乔冠华和外事办的官员共百余名,他们的西服都到波纬来定制。余元芳率领10多位一流的裁剪、缝纫技师,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夜以继日突击工作,出访前所有服装相继完工,受到的称赞。主席访问了印度、缅甸、柬埔寨、越南回国,准备下一轮赴印尼访问。在昆明作短暂停留时,主席吩咐外交部用专机接余元芳到他的住处,再给他的服装作了一番修改。中,主席遭批斗至,余元芳被戴上资本家帽子,遣送回乡,与他的妻子一起在奉化“劳动改造”整整7年。到1973年才落实政策,回到北京,此时波纬服装店已更名“红都”,余元芳老经理复出,被任命为顾问,直至退休。 据奉化市江口镇王溆浦村《王氏宗谱》记载:“昌乾公,从事工业,先王母俞氏,以纺织佐之,艰苦度日。昌乾公逝世时,二子睿谟公,字立华,仅7岁。王睿谟13岁时,继承昌乾公家业,工余做小贩,补家用不足。王睿谟24岁结婚后,赴上海工作。”他37岁时,伯父病危,二家合而为一。家中生寡食众,王睿谟仍在上海就业。打工之余,凭他做裁缝活的本领,经常做些衣服,赚钱补贴家用。王睿谟39岁那年,适逢日本明治变革,产业发展,劳动力紧缺。王睿谟打算东渡打工赚钱,维持全家生计。开始,他的主张遭母亲拒绝。后来,由于上海生意萧条,王睿谟走投无路,再三恳求母亲让他去日本,终于得到允许。大约在1885—1886年之间,王睿谟在日本勤学苦练,掌握了做西服的一些诀窍。1891年,他与几个同乡回到国内,当时正值上海租界扩展,西服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他从早到晚,四处奔波,为人缝制西装。儿子王才运13岁时,王睿谟即带他到上海,安排在一家西服店当学徒。满师后,经过几年艰辛努力,于1900年在浙江路、天津路交汇处的忆鑫里附近,父子俩开办了“王荣泰洋服店。”该店曾为徐锡麟做过西服,王睿谟根据徐锡麟的要求,用了三天三夜时间完成。
王睿谟、王才运父子在经商致富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捐款兴修水利,造桥铺路。1920年王睿谟出资银元2800多元,重修了江口东面的寿通桥,在甬临线未开通前,此桥是溪口、新昌、嵊县等地从陆路赴宁波必经之桥。1860年以来,奉化屡次遭受大水灾,灾民蜂拥,流离失所,王睿谟、王才运父子积极捐款赈灾。1924年元月,王睿谟临终前嘱咐王才运把家乡的田拨出120亩,其中100亩田租收入,供20名贫寒子弟免费进入溆东学校,岁助学费百元。 江良通是奉化市江口前江村人。
江良通于19世纪后期东渡日本学艺,在横滨与开西服店的宁波老乡经常探讨制作西服的技艺,1896年学成回国后在上海静安寺路407号开设“和昌号西服店”,这是华人在上海开设的首家西服店。江良通是红帮裁缝早期的创业功臣。
江良通在发家致富后积极回报桑梓,当年江良通和兄弟江良达捐资16000元,另助田123亩创建锦沙小学。锦沙小学在民国年间是奉化校舍完备、设施齐全、师资强大的小学之一。该校有二层走马楼式校舍23间、会议室和63米风雨操场。
江辅臣是江良通的儿子,毕业于上海的法国教会学校“圣芳济学院”。此校创办于1874年,1880年起开始吸收一些中国学生,1901年起开设中国部。
由于江辅臣自幼接受东西方两种文化教育,懂得外语,这对经营西服业十分有利。江辅臣毕业后,其父就让儿子继承他的事业,让他担任“和昌号”经理。此店一直开到20世纪40年代。店内盛时有从业人员11人,其中技术人员7人。当时的“和昌号”一直以技工多、技艺好而著称沪上。
江辅臣从20年代起,还担任了数届上海市西服业同业公会的领导职务,为“红帮裁缝”在沪上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
武汉为什么号称“早餐之都”?
因为武汉的早餐实在太丰富了!春夏秋冬四季早餐,都有可以选择的,没有重样的。
夏天来一碗豆皮,配清酒超级赞了,接下来我带你来看看武汉的豆皮早餐
壹|曾记豆皮大王
地址:五里新村汉阳医院巷子口
这是一家在小巷子里的刁角小店。开的时间也挺长的了,基本上附近的街坊邻居都知晓这个地方,也正是因为传统正宗的豆皮做法才吸引了众多食客。
曾记豆皮的味道很是诱人,有着糯米的清香和香煎之后的锅巴香,内陷丰厚实在,比其他的豆皮都要实在,做豆皮讲究的就是火候,因为火候掌握不好的话就会导致糯米出不来味道,口感也会下降。
曾记豆皮恰到好处的做到了这一点,每一口都馅料十足同时也能让豆皮的香味沁入心脾。
贰|味美香豆皮
地址:广埠屯广八路轻音社旁
这是广八路上的一家明星店,各种排队吸引来自各处的吃货宠爱,老板一口标准的武汉话,料很足,里面有蘑菇、笋子、肉丁、腐竹、香干。豆皮里面有腐竹就算是本地人,也很难见到这么良心的豆皮了。
坐标广埠屯,点的三鲜的,武汉唯二让我吃了还总念着的豆皮,另一家在青山嘻嘻。
糯米软软的 腐竹皮是冠军!!
叁|阿斌三鲜豆皮
地址:水陆街(水陆街与复兴路交叉口)
这是家20多年的老店,在武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排队,其中有不少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食客。
因为是现做现卖,所以需要等一些时间。排到队伍前头的时候可以看到老板做豆皮的过程,很有节奏感,就像是在跳舞一样,看着十分有趣,排队也就就没那么无聊了。
灰面打底,再打上2个鸡蛋,均匀的刮到灰面上,一看就知道技术是相当的娴熟。
10元2两起的价格,在武汉来讲也算地道,关键是有以前老传统豆皮的味道。
豆皮的鸡蛋那一面煎的焦焦脆脆,金灿灿的,泛着油光;糯米又很软黏,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肆|王师傅豆皮馆
地址:汉口高雄路东段(近台北一路)
位于高雄路上的王师傅豆皮馆,是武汉一家拥有十几年 历史 的豆皮老店,每天来这里买豆皮的食客总能挡满一侧的门店,一叠三鲜或一叠牛肉,再配个蛋酒,就这样开始充满活力的一上午,或者一下午。
淋过清油的热锅,沿边倒入米浆,用蚌壳快速而均匀的将其抹匀,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再打入鸡蛋同样用蚌壳均匀涂抹,炉火透过铁锅将热量传递给敷在锅中的皮层,使其变得金黄而软香,这个时候加入通透的糯米是再好不过的了。
浸润过卤汁的糯米伴随着蛋皮的味道,形成独属于豆皮的香味儿,配上最后的葱花,馋得人口水连连。
牛肉豆皮,饱满的牛肉粒,连合着软香的豆皮、晶莹的米粒一起送入嘴中,米的Q弹在齿间慢慢散开,只余蛋香,颗粒饱满的牛肉粒更是不消说,卤汁入味富有嚼劲。这样滋味的豆皮,难怪会有人为了它不远跨国来品尝。
伍|老武锅豆皮
地址: 武昌火车站 静安路铁路局对面
过涂家岭综合市场,左转行至静安路,武汉豆皮界“排队王”——武锅豆皮就在铁路局对面。
算起来邓师傅已经做了将近30年的豆皮,绝对功夫到家。刚起锅的豆皮,皮子焦黄酥脆,蛋香很浓郁,糯米粒粒分明口感软糯,干子丁、竹笋丁、瘦肉丁、香菇丁给的很足,还可以选择外加一勺干子丁卤水。咬上一口,又软又好吃!
起早床,找停车位,也算值得。
北京人早晨见面,会笑脸相迎,说一句:“您吃了吗?”吃没吃早餐不重要,这几个字就象征问好了。在武汉,人们早晨见面相互问候的话语是 “过早了冒?” 这句话也基本等于“您好!”足以见得武汉人对早餐的重视。
在武汉,据说没人在家里吃早饭。人人都在街头吃那些丰盛的早餐。吃早餐就吃早餐呗,为什么叫“过早”呢?
一个原因是,武汉的早餐花样繁多,即使你每天吃一样,也能做到连吃一个多月都不重样,人们吃起早饭来非常热闹, 像中国人过年一样,是为“过早” 。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毕竟是早饭, 用餐的时间很短,从早餐的制作到吃进肚子,速度很快,很多人都是边走路边吃早饭。 在武汉的街头,你能看见穿着高跟鞋的白领女士,或者西装革履的潇洒绅士,手里端着纸碗盛的热干面,边吃边走,几分钟时间,早饭就被解决,开开心心地去上班了,好不热闹!其壮观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武汉的早餐有哪些好吃的呢?
最先想到的便是那拌起来浓稠的 热干面 ; 豆皮 用油煎过,带着温度的最好吃;吃完热干面或者豆皮,来一碗鸡蛋和酒酿冲制的 蛋酒 ,肠胃清爽无比;也有人爱吃 油饼或者油条 ,搭配一碗 甜豆浆 ;此外, 糯米卷油条、糖油粑粑、欢喜坨 在武汉林立的早餐中,也都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就凭着武汉这些丰富多彩的早餐种类,和那些把吃早餐当作过年一样来看待的武汉人, 把武汉称为“早餐之都”,名副其实!
武汉凭什么被誉为“早餐之都”,不得不佩服。香港 美食 家蔡澜先生曾去过武汉,而且武汉最经典的早点他一样都没错过,尝遍这些早点后,他说道:“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我告诉你,初到武汉的人都会被武汉人吃早餐的阵仗所震惊到;一条街上满满都是早点摊子,每个摊子前面都围满了食客,有人等着一碗热干面,有人盯着这家的面窝,还有人捧着一块豆皮......
当你看到这些标志性的早餐,还有人满为患的早点摊位,这是武汉每天一次的全城运动,叫做“过早”(用早餐),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婆婆粉
最开始的时候是婆婆一个人做起来的,就开在自家居住的家属区楼下,像过年这样团聚的日子当然还是要休息,其他的时候就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营业。从早上三点开始卤上牛肉,这里的汤头牛肉味十足,不像调料调出来的牛肉味,而是像家里熬出来的牛肉汤一样 清补但却回味悠长。
地址:江汉北路
周记热干面豆皮大王
这家店的豆皮是一大特色。周家三代人都是靠做豆皮营生,算上周老板自己开店那30多年,周记豆皮已经开了100年。除了“皮”用料扎实,周记豆皮的蛋也给的舍得。一锅只做4份豆皮,打4个蛋。除了常见三鲜豆皮,周记豆皮还有传统的蛋光豆皮,以及独此一家的肉丝豆皮、牛肉豆皮、腰花豆皮。
营业时间:每天早上12点前
地址:麒麟路与桃花街交叉口
花子牛肉粉
Photo by Raveran
超难找的位置,加上无牌无店面,要一路问,才能慢慢找到巷子里,看到这个老社区楼下的红布棚子。但只要找到了这个地方,就不会失望。无论是牛肉、牛肚,都卤得很烂,份量也很足,比别家十几一碗的牛肉多多了,就算是素粉,也会给香菇肉丝,诱人的颜色,吃到嘴里就知道,是那个味~
人均:12元
地址:解放大道西马路联合村居民楼下
舒师傅饺子店
Photo by 万枫璀华
需要加qq群才能知道是否营业,或者干脆碰运气,这家老字号的舒师傅饺子店就是一个这么随性的摊子,在前进、江汉路一带,算是小有名气。几个嫂子现场包饺子,然后直接在路边煮饺子或者煎饺子,名副其实的路边摊,有白菜猪肉馅和韭菜猪肉馅的,肉多,馅料货真价实,所以吃的人不少,当然,不想坐在路边吃,还可以买速冻的饺子回家自己煮。
人均:9元
地址:民主一街102号(民主一街前进一路公交站)
水货汤包
开了很多年了,传说汤包的老爷爷原来是做四季美汤包的,这个大排档是一条老街老巷子,环境不是很好,不过有很多便宜的美味。汤包可以半份半份的买,汤汁很多,肉质鲜香,皮不容易破,新鲜出炉汤汁浓厚可以直接吸出来。
地址:硚口长堤街 麻木老地方牛杂旁
粉条饺子
Photo by 湖边果果red
武汉老城区的一条小巷子里,有一个饺子摊,每天都有不少食客特地为了它停下脚步。炸得金黄酥脆的皮,一口咬下去,粉条溢出,搭配着韭菜的香,混合的口感在舌尖炸裂,除此之外,还有春卷、炸鱼、花生米...听说,有的人一买就是100块钱,所以想吃就要趁早去,不然就没了~
人均:10元
地址:汉口友益街太平里巷子口(长青广场对面)
李记热干面
大夹街上的李记热干面,是汉口最地道的热干面的味道,面色泽鲜亮,咸菜脆香,酱料是秘制,还有花生米,一绝!周边的商户一打包就是十来份!
地址:多福路大夹街6号
罗氏热干牛肉面
之前他家叫罗氏生烫,据说参加了武汉热干面大赛,蝉联三甲,店里有一块热干面得奖的金字招牌,后来直接改名罗氏热干面了,招牌都换成金色。面条还算比较粗的,吃起来确实非常爽滑有劲道,芝麻酱也很浓郁醇香,辣椒油非常辣,还有生烫,想起来就流口水了。
地址:玫瑰街279号
何师傅牛肉粉
Photo by 饼小盒
来自江夏的朋友推荐的一家牛肉粉,据说是纸坊非常有名的过早的地方,每天排队,去晚了就没有牛肉的了,这家牛肉粉特殊的地方在它的汤底有点类似糊汤粉,用他们家的汤下的粉,感觉粉和牛肉都要融化在一起了~这家也是很多人的回忆了。
地址:古驿道(近国税局)
熊阿姨面窝摊(沈阳路面窝)
就在胜利街山丘正对面,一排汉味过早,其中最有名的是沈阳路好吃的面窝,面窝分薄厚两种,薄的比较枯,厚的比较肉坨,外面软里面脆,很实在,油天天换,所以炸出来的面窝也好吃。厚面窝1块钱1个,薄面窝1块5两个,真的是业界良心!
地址:江岸区胜利街337-3
人均:2元
余记热干面
江汉二路上一碗26年的热干面,没有招牌,却每天排队,不到11点就卖完,是周边上班族每天起床的动力。这家面的精华在于芝麻酱,浓郁的黑芝麻酱,还有辣椒油,卤水、肉汤汁,拌开的一瞬间,真香。
地址:江汉二路南京路公交站牌旁
人均:4元
安庆馄饨
青山这家馄饨店开了17年了,点评网站上都找不到。卖馄饨的夫妻俩是安庆怀宁人,用祖宗传下的“包馄饨”的手艺,默默给我们带来了最实在的美味,每碗实打实的17只馄饨,个个皮薄馅厚,从肉馅到调料到用油,还有紫菜和虾仁,都是看得到的好品质。
地址:青山区金鹤园社区早点一条街
营业时间:6:30-12:30
薛记襄阳牛肉面
老板就是正儿八经滴襄阳人,他们屋里的牛杂不是牛筋牛肉么司的,是牛肠子。爱吃肠子的人都懂,那种口感是飞一般滴感觉。这家的牛油味重,一碗面竟闻出了牛油火锅的浓香!一口冰黄酒一口辣嘴不辣心得牛肉面,分分钟就见了底。
地址:武昌晒湖口子右手边
八斤生煎包
Photo by:一(燚yi)起用餐
Photo by:滋拉
一家三口经营,巷子口的过道就是操作间,毫不起眼的位置,每天要排队。包子个头很大,包底炕得焦脆,面发的好,不粘牙有嚼劲,肉馅鲜嫩多汁,跟别的比,这里的油更少,豆瓣酱的味道也很适合。
品种丰富多彩,色香味一应俱全。
壹周君觉得,你来武汉体验几次“过早”,就会感同身受了。
从人尽皆知的热干面到传统汉味名吃三鲜豆皮,从老武汉人的记忆糊汤粉到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的油饼包烧卖,你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早餐文化统统感受一遍,就会明白来自香港的 美食 家蔡澜先生的评价。
“早餐之都”这个称号是蔡澜先生给的。香港的e 美食 家蔡澜先生曾经去过武汉,武汉那几样经典的早点他一样都没错过。在尝遍这些早点后,他也才有了这样的感叹:“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记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讲到关于“三餐”的主题的时候,节目组将“早餐”这一主题锁定在了武汉。武汉的早点包罗万象,在节目上呈现出来的样子也吸引着一众迷弟迷妹。
在老一辈武汉人的记忆中,码头文化产物的典型代表非“糊汤粉”莫属。大清早点一份热气腾腾的糊汤粉,再配上几根油条,油条掰碎了泡进糊汤粉里,从喉咙到胃都是暖暖的感觉。
据说糊汤粉在过去是商贩们收集起市场上卖不出的鱼,将其熬煮成鱼汤,为了让它更耐饿,便会加入生米粉使其起糊。
不仅是糊汤粉,热干面、苕面窝、豆皮、糯米鸡等五花八门的早点各个都能彰显出武汉独具魅力的早餐文化。
在武汉,你会经常看到这样有趣的场景:一条街上满满都是早点摊子,匆忙赶路的行人常常打包早餐在路上吃,步伐匆匆,但也不误时不时往嘴里添上几口。 当地人吃早餐称为“过早”,赋予了生活以日常仪式感,同时也让早餐在武汉人的心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种类繁多。在武汉上了四年大学,萌宝联盟所提到的几乎都吃过,热干面豆皮面窝苕面窝欢喜坨糯米鸡锅盔啥的百吃不厌。奇怪的是,虽然武汉可称为 美食 之都,那里的人能吃也会吃,可体形保持的很好,肥胖人群并不多,可能跟武汉人的体质有关吧,羡慕啊!
走了那么多城市,只有武汉和广州的早餐让我记忆最为深刻,广东人吃早餐叫喝早茶,其主要内容在喝茶的过程,因为这是大家相互交流的平台。武汉人吃早餐叫过早,虽没有广东人形式感那么强,但武汉的早餐品种的确非常丰富。豆皮、包子、豆浆、油条、麻园、米果子、包面、鲜鱼糊粉汤、灌汤包、重油包子、米酒汤圆、米粉、热干面,每一种都极具特色。
一、热干面
武汉的 美食 中热干面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品牌也非常多,早些年到武汉吃热干面时,不仅味道拌的特别好,连搭配热干面的小菜也非常丰富,7、8中小咸菜,自己任意选择。这两去的时候小菜已经不见了,热干面还是原来的状态。
二、豆皮
武汉的豆皮与湖北其他地区的豆皮不同,里面放上糯米、腊肉、青豆等包裹在其中,煎熟,荆州的豆皮很好吃,里面没放糯米,吃起来皮更酥脆、馅更香浓。
三、包面
武汉把抄手、小馄饨叫包面,武汉的包面与福建广东很像,虾皮、紫菜打底,汤很清淡,但味道鲜美。
四、其他
武汉曾有一家牛肉包子卖的很火,但记不到是哪一家了,我专门去过,的确货真价实;灌汤包、炸的小吃、牛肉粉等武汉的早餐品种的确非常丰富,配得起早餐之都称号。
武汉人早餐的阵仗很大,一到早上,武汉的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早点摊子,摊子前围满了食客……武汉也有“早餐之都”的美称。那么,武汉凭什么号称“早餐之都”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武汉的早餐类型丰富多样
你以为武汉的早餐只有热干面和豆皮?NONONO!武汉的早餐多种多样,既有粉面系的热干面、牛肉面、牛肉粉等等,也有豆皮、面窝、煎包、糯米鸡等煎炸类的,烧梅、汤包、蛋酒等也是武汉的特色早餐。
仅仅是列举出这一部分的早餐,就可以让人流口水啦!更别提饿了一个晚上后,武汉人看到这么多的 美食 ,怎么能不心动呢?
2.武汉人吃早餐的热情高涨
网络上流传着一张“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武汉人也不能不过早”的,足以可见武汉人过早的热情之高!其实武汉的早餐与别的地方坐下来细嚼慢咽不同,武汉人过早,一般是来不及坐下慢慢吃的,都是手里拿着,就急匆匆上学或上班去了。
3.武汉的早餐早已形成了一种文化
武汉的早餐充满了底蕴和 历史 的气息,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生活在武汉比较多人喜欢外出过早呢?除了上面两个原因外,还有外面的早餐比较容易携带等原因,更重要的是,出外过早,已经成了武汉的一种文化,武汉人就喜欢出外过早!~
作为一个武汉人,武汉的过早到处都是。不管是否认识,早上逢人就问:过早了猫(吃早饭了没)武汉过早十分丰富。粉面自然不必多说。还有窝窝头,面窝,糍粑,发糕,糯米鸡,豆皮,汤包,饺子等等。。。。。。作者很懒没有配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